全球要素流動和歐亞物流通道變化的新樞紐
來源:上海大眾搬場物流有限公司 時間:2017-05-31 查看次數:
國務院日前正式印發的《“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下簡稱《規劃》)顯示,將在山東半島地區、重慶經濟區等地區,規劃建設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周邊中小城市為重點、有效發揮輻射作用的骨干城際軌道交通,拓展發展空間,提高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將推進重慶等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建設,促進物流、信息、金融、保險、代理等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重慶商報7月26日)
要成為區域經濟中心,首先需要成為交通樞紐、物流中心。重慶此次在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規劃中,凸顯了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值得關注。 從2010年中央批準兩江新區,掀開中國內陸開放大幕,僅僅2年時間,為何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就實現整體抬升呢?這種抬升對全球要素流動和國際物流通道的影響有何戰略意義呢?厘清這個問題,不但對中國崛起意義重大,而且對區域經濟,對當下中央正在開展的穩增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是全球要素的變化。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和沿海要素的西進使得內地的戰略地位凸顯,成為穩增長的戰略腹地。
二是歐亞大陸的聯系發生變化。重要性日益增加,中歐貿易去年高達2000億歐元,互為第一、第二大伙伴。在這種情況下,高鐵的興起,渝新歐鐵路的開通,使得歐亞大陸,這塊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內部的聯系更加緊密,處于歐亞腹地的重慶和中國西部地區由此具有了區位優勢和打造歐亞大陸交通樞紐的優勢。“新絲綢之路”承接千年絲綢之路的悠久文脈,逐步恢復了漢唐以來絲綢之路對中西部地區與歐洲的緊密聯系。這一點,在實踐上已經得到體現。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晴雨表,2012年上半年中國沿海出口增速:江蘇4.1%、上海2.8%、山東1.6%、廣東6.8%、浙江5.2%,而中西部地區卻整體大幅攀升:新疆上半年出口72.85億美元,增長17.4%,四川上半年出口88.44億美元,同比增長44.9%,重慶上半年出口181.5億美元,增長2.5倍,其中兩江新區上半年出口66.89億美元,增長5.1倍,成為推動重慶乃至整個西部出口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內陸開放的重要戰略方向——對歐開放就具有了深遠的戰略意義和路徑,以重慶兩江新區為代表的內陸開放由此具有了代表性。這就是為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加快兩江新區開發開放的重要背景。張德江在《重慶第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建成內陸開放高地,形成以兩江新區為龍頭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體系”,“加快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建成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隨后又將兩江新區選為黨代會后調研考察的首站,提出了“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要充分發揮空港、水港、鐵路港、保稅港區等開放平臺的功能,積極探索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新路子”的戰略愿景。這是張德江放眼國內外物流通道變化和要素的方向流動,立足于重慶和兩江新區的定位、規劃和現況,提速內陸開放的重要戰略部署。
兩江新區是重慶“一圈兩翼三洋”戰略布局的重要部分,成為西部國際物流大通道重構中的受益者和橋頭堡、新樞紐。得益于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其這條東起重慶西至德國杜伊斯堡,全程總長1.1萬多公里的“現代絲綢之路”,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這座中國內陸唯一的保稅港區,以及全國第四、中西部最大的國際復合型樞紐機場江北國際機場和長江上游最大的航運中心,兩江新區由開放的“三線”變成“一線”,成為內陸開放的最前沿。同時,依托重慶的區位優勢,兩江新區的市場將輻射“重慶—成都—西安”地區乃至整個西部地區。
中國的戰略轉型也推進了兩江新區的內陸開放,使其成為新的對歐樞紐創造了條件。與深圳、浦東、濱海新區相比,兩江新區的大開發大開放得益于新一輪國際國內生產要素優化重組、產業轉移的時勢變化。一是中國發展模式由外需主導向內需主導轉變,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出口受限的中國經濟重心將逐步由依賴外需轉向擴大內需,這使得內陸市場更加重要,物流在哪里,樞紐就會流向哪里。二是開放重點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轉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西部大開發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具有優先地位。戰略、區位、要素、市場等多個變量的巨變,成就了兩江新區的內陸開放,也使得中西部在國家戰略棋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億萬民眾耳熟能詳的地方經濟發展的質樸道理。兩江新區為大開發大開放所修的路,是物流路,是金融路,是人才路,是信息路,更是實業路、創新路、民生路、生態路,從而展現出一派“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生動景象。今后,兩江新區當繼續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推進金融、科技、內陸開放等重點領域改革率先突破,繼續打造物流、稅費、要素、融通、物業“五低成本”投資環境,建設充分就業示范區,讓兩江新區的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