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離不開兩種能力-大眾搬場
來源:上海大眾搬場物流有限公司 時間:2017-06-08 查看次數:
經濟發展所依靠的兩種基本能力———勞作與合作。對于經濟活動的研究,就是對于人的勞作能力與合作能力的研究。
周其仁
經濟增長必須具備的兩種能力:勞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現代化與經濟增長的內涵,就是把一個人什么都會干,變成每個人分擔一點點,然后達成高度合作。
真實世界中的兩種經濟活動方式
經濟增長離不開人的能力。經濟在當今社會正變得日益復雜,但無論多么復雜,它的運作都離不開人的作為與能力。這是復雜的經濟現象背后的簡單道理。從當下存在的兩類不同的經濟活動方式之中,可以找到經濟活動背后的動力所在。
第一類經濟活動方式存在于云南鄉村。2017年3月,北京大學與云南的彌渡縣成立了精準扶貧掛鉤項目,北京大學各個學院的老師負責云南這一貧困縣的具體扶貧工作。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整個鄉被大山環繞,處于山谷地帶,背后就是層層疊疊的梯田,沿著山谷就可以走到海拔2700多米的一多么村,這個村子有58戶人家,人們從山上到水邊打水種菜,并到鎮子上進行交易而獲得經濟收入。今天的一多么村,交通工具除了毛驢外,還有大量的摩托車,當地的小學生們上學就要通過這類交通工具穿越山路到達鎮中心的學校。通過當地的老人得知,當地人在高山梯田上種植玉米,將收獲的玉米釀成酒,把剩下的酒糟喂豬,豬的糞便再送回梯田作為種植玉米的肥料,如此完成了種植與養殖的循環。年青一代是否還會從事他們父輩的經濟活動,或是基于家鄉的自然資源外出創業,目前不得而知。
第二類經濟活動存在于廣東深圳的柔宇科技公司。該公司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薄的顯示屏。公司的創辦人劉自鴻是一位學霸,本科和碩士就讀于清華大學的物理工程學院,博士就讀于斯坦福大學,在讀博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的研究項目,并用短短3年的時間拿到博士學位,隨后在IBM的工程師經歷讓他獲得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最后回國在深圳投資創建了柔宇科技公司。打造世界上最薄的顯示屏的理念,取決于公司創辦人在讀書搞科研期間的一個基本判斷。他認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獲得的信息大部分依靠五官,而五官當中主要依靠眼睛,但眼睛受到信息展示與顯示的制約,因此他認為顯示技術十分重要,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不應該被顯示所束縛。只有優化顯示技術,人們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溝通和交往。作為一個目前成立四年的公司,柔宇公司投資100個億在深圳建成流水線,其產品的銷售、發布,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都十分國際化。他們的專利墻與硅谷和MIT的很多硬件公司一樣,十分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
以上兩種經濟活動方式的差異讓人一目了然,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找到共同之處,這就是經濟發展所依靠的兩種基本能力——勞作與合作。抽象來看,一方面,無論是依靠自然條件的種植業與養殖業,還是依靠科技能力和風險投資的技術產業,都是人的活動,都要依靠人的能力從事生產,依靠人的辛苦勞作。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更為隱蔽的能力,就是要與人合作。云南鄉村的修梯田與深圳公司的超薄顯示屏生產,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與人合作。可以說,對于經濟活動的研究,就是對于人的勞作能力與合作能力的研究。
經濟活動中人的勞作能力演化
研究經濟活動的其中一條線索是研究人的勞作能力的變化過程,分析其背后的推動力。人在經濟活動中都要付出辛苦,付出努力。從最初依靠自然恩惠的采集業與種植業,到后來的養殖業,都是高度經驗型的經濟活動方式,即世世代代依照此前所累積的經驗從事勞作。而從原始農業逐漸轉化為現代農業的過程,其中有很多因素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是人的力量加到自然當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發現了自然的道理和規律,并把它提煉出來。蒸汽機的出現帶來了農業的下一個變化。這是非自然的力量,是人們對自然的力量有所發現、有所理解后,提煉出來的結果。從手工制造到近代工業,再到現代工業和目前提出的工業4.0時代,人類的勞動能力沿著這條線,越來越離開了自然。這樣的頻譜幫助我們理解經濟活動中人類勞作能力的演化。
在以經驗歸納為基礎的傳統社會中,老人家由于其最富有經驗因而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但科學革命后,英雄出少年,年輕人的想法更為活躍,敢想敢做。牛頓二十幾歲解決了微積分與萬有引力的問題,經過猜測、想象、實驗,最后證明這些理論越來越重要,因此,在現代社會之中,想法推動了經濟的革命性飛躍。
經濟活動中人的合作能力演化
1958年,經濟學家倫納德·里德通過生產鉛筆的案例告訴人們生產力與高度分工相關。很多美國經濟學會把這篇論文列為必讀的教材。文章講述了要從事一項基本的鉛筆生產包括很多過程,從原料的生產準備到成品的銷售是一個完整的經濟過程。其中包括人力要素和物質要素以及足夠的技術要素等因素的結合。案例中鉛筆的生產過程涉及了各式各樣的生產合作,石墨、木材、工具、橡皮等等,每一項都少不了人力要素和物質要素的投入與合作。
從一多么村人們的合作到柔宇公司工作人員的合作,是低水平分工與高水平分工的差距。一多么村人們的合作,是一種較小范圍內的合作。一個一多么的家庭,早上起來人們忙作一團,養豬、喂雞、做早飯、照看孩子。這種依靠血緣和地緣的合作水平是比較低的,父輩所從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下一代的人生,有極強的延續性。而在柔宇公司,人們做的事情只是一點點中的一點點,但是這一點點的事情不是5歲就能學會的,可能此前的30多年時間都在學習這一件事情,最后成就這一點點。然后,通過無數個一點點的分工形成一個龐大的合作系統,與大規模流動的陌生人合作,并最終造就出奇跡。
可以說,現代化與經濟增長的內涵,就是把一個人什么都會干,變成每個人分擔一點點,然后達成高度合作。正如費孝通先生早在1944年所講的那樣,鄉土中國與城市化國家的差異在于,鄉土中國依靠血緣、地緣,建立熟悉人之間的小圈子,而現代社會依靠陌生人之間的合作與來往。在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危機是遠遠高于鄉土社會的,而信任關系的建立、游戲規則的設定、組織能力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現代化的進程與現代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靠這些能力。